CSS StyleSheet

Thursday 30 January 2014

愛上歐羅巴(下)之街角氣味篇

街角的氣味


多元的建築風格固然吸引,但說得誇張一點,街道氣味也是攞分之處。在街道上行走,偶爾總會嗅到只有在歐洲街頭才擁有的氣味。最令我難忘的一次經驗,是08年重回歐洲,那次首站為捷克布拉格(Praha)。由於抵埗那天已是晚上,我與朋友遂決定第二天才正式出動,在布市街道走走。不嗅猶自可,在前往舊城區途中,竟然嗅到久違卻熟悉的街道氣味,頃刻,熱淚盈眶。我知道這次的旅程,一定沒去錯。

細心回想,所謂的街道氣味可能是當地市民使用的香水再混雜部分城市特有氣味而來。怎說也好,當氣味也可構成個人回憶,已是賺到了。

奇怪的是,前年的歐非G夜,我特意一索倫敦的街味,竟然甚麼也嗅不到。難道正如電影《少女失樂園》(An Education)般謂英國與歐洲是截然不同的社會,連味道也有分別?

怎說也好,歐洲帶給在下的感覺是亢奮多於一切,感謝自己當年放下畢業後鬥快搵工的思維,讓自己放開成見,藉機出外見識。重要的是,畢業之旅帶來的震撼甚至改變了我投身社會後的人生路徑,放下一些「事業」上的迷思,已是最大開竅。一個又一個出走的心願多多少少也歸因於當年的快慰。說我迷信也好,沉溺也好,歐洲帶來的愉悅足以令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探訪她,當然,多多少少也與當地人人情味滿滿的待客之道有關。

倫敦市民主動問你想往何處;阿姆斯特丹火車站員工親手教你如何買車票;斯洛文尼亞展覽館員工教路如何避過入場費走進市內圖書館;西班牙塞維亞(Sevilla)好心市民趕著上班也花上20分鐘替本人尋找hostel位置;比利時火車車長教導我於半夜如何找尋24小時快餐店等候下班列車;雅典婆婆汗流浹背也陪我們四人找上當地旅行社近一小時;多多少少的當地朋友也是這樣結識回來。從他們的言教、身教更讓我學懂對待遊客、異國朋友真的要從心而發,而非香港政府只懂唸口號式的「亞洲國際都會」。


第二次重返歐洲,首站為捷克,圖為布拉格舊城區。
卡夫卡(Franz Kafka)雕塑,置放在其故居前,他所寫的《變形記》(Die Verwandlung)講述一個人變成甲蟲後的故事。
律師友人形容布拉格的遊客密度與MK(旺角)無異
第三次歐羅巴之旅,首站為倫敦。麻瓜們見到一定會瘋掉的9¾月台,位於國王十字車站(King's Cross Station)。
國王十字車站(King's Cross Station)
近年其中一齣最愛的電影《少女失樂園》(An Education),對英國的教育制度來一記當頭棒喝。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