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茵萊湖(Inle Lake)的第二天,乘坐了快三小時的共乘車到卡勞(Kalaw)。在英國殖民時代,這裡是避暑勝地。今天,到此一遊的遊客除了登山外,也有不少為了一看瑞鳥敏石窟寺(Shwe
Oo Min Ancient Paya),這個半天然半手挖石窟,窟內藏有過千佛像。
回程時,又要擠於抖室般的共乘車內。在候車時,遇上一位在卡勞出生的年輕導遊,他的英語說得很好,帶點美式口音,他說一切都是自學的。只要多看英美電影電視,不知不覺便學會了,而操上一口流利英語亦有助他開拓以英文為主要語言的客源。
出發前,一直希望了解更多今日緬甸的發展及民主概況,事實上讀多少本書也不及與當地人交流來得深切。今日的緬甸人民自政府於2011年向外開放後,言論自由已逐漸放寬,不再活於過去的白色恐怖中。年輕導遊見我對緬國甚表關心,亦投其所好,把他的感受告之。
其實導遊有想過移民,從此離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都是他的心水選擇。最後,他選擇留下來了,我被他的答案感動!他說如果「國難當前」,人人選擇一走了之,哪還有人為緬甸貢獻嗎?(這個想法,相信不少掙扎於移民與否的香港人感同身受)。其實我對為何緬甸軍政府近年願意改革,邁向民主,一直帶著疑問,這次正好藉機請教。導遊歸納出三大方向:
1. 緬甸資源買少見少:導遊沒有說明是哪方面的天然資源(或者我沒聽到),但他提及緬國本有43%資源可用,現只剩下19%。若不改變,只會坐食山崩。
2. 中國崛起:緬甸對鄰國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創造的經濟奇蹟甚為稱羡,緬甸政府希望能學習中國,把制度引入,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否則仍是坐食山崩。
3. 歐美封鎖:這點如大眾傳媒所說,由於緬甸的人權狀況極為不堪,以提倡擁抱普世價值的歐美國家對於人權紀錄劣跡班班的緬甸實行經濟封鎖,故改革實有其必要性。不過,我在前文介紹的《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作者艾瑪‧拉金曾道出當歐美對緬甸進行經濟封鎖之時,中共則投其所好,大開生意之門。故此,你可猜到經濟封鎖的效力會有多大?當然,國際關係從來是一場搏奕,沒有絕對正義邪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